五月悄然过半,黄澄澄的稻田已经收成在即,但京城还是一如既往的暗流涌动。
昨晚的一场大暴雨将宫道冲刷得干干净净,两边的树木显得郁郁葱葱,太液池边的荷花悄然绽放开来。
身穿锦鸡补子绯红官服的林晧然从西苑的宫门进来,一个人目不斜视地走在宫道上,已然是越来越有官相。
他现在不仅挤身于六部尚书之列,如果他的理财能力跟杨博的军事能力那般得到皇上的认同,那么他甚至可以成为六部尚书第一人。
只是很多事情不可能总会一帆风顺,他以户部的名义将新的征粮方案上呈内阁,在经过好几天的等候后,内阁却迟迟得不到答复。
眼看着两京十三省地方官府的征收夏税工作即将开展,令到他在户部再也坐不住了,亦是决定亲自前来内阁询问怎么回事。
“下官见过大司农!”仪表堂堂的张居正从无逸殿的方向过来,对着迎面走来的林晧然规规矩矩地施予一礼道。
“张司业,可是刚刚见过元辅大人?元辅大人在无逸殿?”林晧然的心里有着心事,便是淡淡地直接询问道。
虽然他的年纪和资质都比不上张居正,但他已然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而张居正仅仅一个小小的正五品的国子监司业,二人的地位差距足够他表现得盛气凌人。
其实他亦不是盛气凌人,而是他现在这个身份说出的话来,已然无形中多了一股威严,对待张居正亦不用刻意的客套。
“正是!下官在离开之时,师相正在值房中票拟奏疏!”张居正亦是一个守规矩之人,显得老实地拱手回应道。
林晧然礼貌性地点了一下头,便是继续朝着无逸殿的方向大步走去,今日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跟徐阶好好地谈一谈。
张居正站在原地充满敬畏地目送着林晧然远去,心里却是感慨万千。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国子监司业,亦是得以进入裕王府充当讲师,跟现任首辅还是师生关系,但仍然骄傲不起来。
在没有林晧然出现之前,他一直觉得最快捷的路线是在词臣路线上苦熬,这亦是无数前辈所走的路。只是林晧然的横空出世,却是谱写着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如今已经是高居户部尚书之上。
且跟着昔日声名狼藉的张璁不同,林晧然是靠着一项项功绩上位,特别是抛出“刁民策”后,其声名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跟着林晧然相比,他已然算不得天之骄子,不过是夜空中的一颗普通的繁星,更是感受到人生的一种挫败感。
林晧然自是照顾不到张居正的情绪,他现在心里头是想着户部的事务,想着如何替大明百姓和大明王朝做着实情。
他一个人很快来到了无逸殿的正门前,经过司值郎张四维的通禀,便是直接走进了首辅的值房。
铜炉中的檀香袅袅而起,房间内充斥着一股好闻的气味,墙上仍旧挂着“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词,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字幅。
身穿蟒袍的徐阶虽然身矮体瘦,但整个人显得威风凛凛,目光柔和地端坐在桌前,正在票拟着来自两京十三省的奏疏。
以一品十五年考满仍旧居于首辅位上,纵观整个大明朝,亦是区区几人才有此殊荣,令到他心里颇为得意。
“下官拜见元辅大人!”林晧然从外面进来后,显得规规矩矩地见礼道。
二人的地位正在悄然拉近,只是年纪和资历的关系,加上中间还有一个吴山,令到林晧然没有可能对徐阶的位置产生直接的威胁。
徐阶正在书写着票拟,只是听到林晧然的声音,却是当即停下了笔,表现出一份无可挑剔的亲和力道:“若愚,请坐!”说着,他给张四维递一个眼色道:“子维,给林尚书上茶!”
张四维当即恭敬地应了一声,便是准备出去给林晧然泡茶,不过临走前忍不住再瞥了这边一眼,心知林晧然此次是来者不善。
“元辅大人,这是户部整理的历年全国夏粮收入的表格,还请先行过目!”林晧然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便是直接递给徐阶道。
这个时代并没有表格一说,甚至普通的统筹都做得一塌糊涂。随着林晧然上任,户部的很多事情自然按着他的意图而行,亦是跟着他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这份表格将时间、品种、数量和增减进行一一分门别类,令人是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品类的征收具体情况。
现在的户部在林晧然的掌握之下,不仅是官吏更加的用心干活,亦是开始更加地追求做事的效率和方法。
徐阶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且还能稳当地坐在这里三年,自然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亦是有着他超乎常人的理解能力。
在看到这份册子新颖的图表之时,他先是微微一愣,接着抬头望了一眼林晧然,旋即却是感到一阵释然。
前阵子经历了“刁民册”的巨大冲击之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然是大大地增强,林晧然拿出再新奇的东西似乎一点都不足为奇。
徐阶看着这图表详细地列出历年的数据,看到嘉靖朝的税粮收入当真是逐年下降。原本这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只是现在有着具体的数据对比,发现税粮下降的问题还真不容忽视。
过了一会,在看过数据对比后,他将册子轻轻地放下道:“若愚,若非你统计出具体的数据,当真想不到单是米粮一项,去年便已经比皇上登基元年少了五十万石!”
五十万石,这个数额看似不大,但广西一省的夏税粮亦是不过这个数而已。换而言之,嘉靖登基至今,等于是“丢”了一个广西省。
“元辅大人,大明税粮下滑的原因很多,但欠粮之事首当其冲,还望徐阶能够推行刁民册以治匿田抗税的豪绅!另外,朝廷用银益增,还请元辅大人能准许江浙试行改粮征银!”林晧然选择趁势打铁,当即表达来意地道。
现在他想要做的事情有两个:一是推行“刁民册”,二是江浙试行改粮征银,后者是他今天急迫找上徐阶的原因。
徐阶本以为林晧然是为“刁民册”而来,却看他的意思似乎更侧重于征粮改银,出于政治家的本能,自然是先要深思熟虑。
坐在他这个位置上,已然是要考虑得更多。却不说大明哪里有问题,便就要想办法进行解决,更多还是要权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得失。
就像当年的整顿盐政一事般,朝廷固然可以从盐商手里强行地夺取更多的盐税,严世藩和鄢懋卿亦是这么干了。
只是他们这么干的后果则是两淮的那帮盐商倒向了自己,而杨博和晋商亦是彻底地投向了自己这一边,而他所要做的不过是帮他们恢复旧制罢了。
现在他固然能够通过“刁民册”,亦能同意江浙试行改粮征银的方案,但他则是要考虑这两个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徐阶轻呷一口茶,却是不动声色地进行询问道:“大明正税征粮,此乃太祖所定的章程,今若是冒然改之,怕是有所不妥吧?”
“元辅大人,下官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今官府向百姓征粮,多被吏员盘剥,而百姓押运税物颇为辛劳!若是朝廷能改粮征银,则可官民两便!”林晧然早就有了说辞,当即便是认真地劝说道。
徐阶将茶盏放了下来,却是轻轻地摇头道:“若愚,征粮从国初延用至今,若是冒然改之,恐会生变!百姓从事耕作故有收成,朝廷不征其作物而改征于银,岂不鼓励百姓用银乎?”
张四维送茶盏进来,只是听着二人的谈话的语气有些不对,显得有些是进退两难。
只是听着师相摆出这个理由,明显是提醒太祖时期禁民间金银交易的事,而大明的官方一直都在极力想要否认白银的地位。
“元辅大人,这些年官府的提编银等杂税,哪一样官府不是直接向百姓收银?”林晧然看着徐阶用这个托词,亦是直白地回应道。
这……
张四维硬着头皮走进值房,听着林晧然这个犀利的回应,不由得暗暗地咽了咽吐沫。
哪怕大明朝廷一直都想要否认白银的地位,而是希望百姓都乖乖地使用大明宝钞,但朝廷偏偏老向百姓征银,这无疑是大大的打脸行径。
徐阶的眉头不由得微微地蹙起,知道白银的事情确实不能成立,却是坚定反对地道:“话这般说亦没有错!只是杂税不是正税,若非是情非得已,正税轻易是改不得!”
“元辅大人,下官并非要全改,而是希望江浙先试行征粮改银,如广东试行开海一般。且今非昔比,实则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林晧然知道徐阶不可能轻易同意,却是一本正经地说道。
咦?非改不可?
张四维将茶盏轻轻地放在林晧然的面前,听到林晧然这个颇为离奇的言论,显得疑惑地望了一眼林晧然。
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司值郎,但一直都关注着朝廷形式的变化,更是清楚当前的局势,林晧然此言似乎是一派胡言。
徐阶比任何人都更能清楚当前朝局,十分确实林晧然这是一派胡言,便是微笑着反问道:“若愚,你怕是言过其实了吧?这正税征粮从国初延用至今,为何现在却是非改不可了呢?”
茶盏的热气仍在,茶香袅袅而起。
林晧然端起茶盏先是浅尝了一口热茶,这才一本正经地询问道:“元辅大人,可还记得去年制定的宗藩条例?”
宗藩条例?
张四维顾不得离开这里,当即便想起了这个事情。
由于韩王室大闹西安城,令到宗藩禄米的事情推到风头浪尖。从去年年初开始,朝廷围绕着新宗藩禄米章程几经波折,礼部右侍郎秦鸣雷亦是因此而失了圣誊。
在经过几个月的僵持后,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林晧然主持了重制宗藩禄米的事务。
虽然他提出颇有远见的“宗室卖籍”方案,但却没有被皇上所采纳,最终林晧然还是妥协地提交一个以削减宗藩禄米和抑制宗室人口增长为主的方案。
这个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藩的问题,亦是令到林晧然受人诟病,却是没有想到林晧然竟会突然提起这茬“糗事”。
徐阶充满疑惑地望着林晧然,自然是记得这个方案,亦是轻轻地点头地回应道:“记得,此事是由你一手操办,只是跟改粮征银有什么关联?”
“下官当时以为宗藩分散而居,每次运送禄米颇费周折,朝廷所负甚重,故而下官提议宗藩禄米改为部分粮改银。只是如此一来,朝廷每年需给宗亲发放几十万两计!”林晧然的眼睛望着徐阶,认真地解释道。
这……
张四维的眼睛顿时一瞪,显得难以置信地望向林晧然,却是没想到还会有这一茬。
徐阶亦是想起了这个事情,却是不动声色地反问道:“那亦用不着非要改粮征银吧?”
“朝廷应当因时制宜,改变相应的策略!宗藩的禄米每年需银以几十万计,今后只多不少,若是朝廷继续征粮,每年由粮折银难免有所损耗。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为大明万世之大计,下官以为正税改为征银乃大势所趋!”林晧然着眼于形势,显得一本正经地道。
檀香袅袅,这个值房安静异常。
徐阶静静地听着林晧然的话语,则是深深地望着林晧然。
如果在“刁民策”之前,他只以为事情仅是一个巧合。只是现在看来,从宗藩条例的时候,林晧然已经是埋下了引子,为着正税由粮改银埋下了一个大伏笔。
虽然不明白林晧然为何总是想要征银,但这其中定然不会如此的简单,必定是有更大的图谋。而林晧然正在步步为营,让整个大明王朝顺着他的意志而行。
昨晚的一场大暴雨将宫道冲刷得干干净净,两边的树木显得郁郁葱葱,太液池边的荷花悄然绽放开来。
身穿锦鸡补子绯红官服的林晧然从西苑的宫门进来,一个人目不斜视地走在宫道上,已然是越来越有官相。
他现在不仅挤身于六部尚书之列,如果他的理财能力跟杨博的军事能力那般得到皇上的认同,那么他甚至可以成为六部尚书第一人。
只是很多事情不可能总会一帆风顺,他以户部的名义将新的征粮方案上呈内阁,在经过好几天的等候后,内阁却迟迟得不到答复。
眼看着两京十三省地方官府的征收夏税工作即将开展,令到他在户部再也坐不住了,亦是决定亲自前来内阁询问怎么回事。
“下官见过大司农!”仪表堂堂的张居正从无逸殿的方向过来,对着迎面走来的林晧然规规矩矩地施予一礼道。
“张司业,可是刚刚见过元辅大人?元辅大人在无逸殿?”林晧然的心里有着心事,便是淡淡地直接询问道。
虽然他的年纪和资质都比不上张居正,但他已然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而张居正仅仅一个小小的正五品的国子监司业,二人的地位差距足够他表现得盛气凌人。
其实他亦不是盛气凌人,而是他现在这个身份说出的话来,已然无形中多了一股威严,对待张居正亦不用刻意的客套。
“正是!下官在离开之时,师相正在值房中票拟奏疏!”张居正亦是一个守规矩之人,显得老实地拱手回应道。
林晧然礼貌性地点了一下头,便是继续朝着无逸殿的方向大步走去,今日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跟徐阶好好地谈一谈。
张居正站在原地充满敬畏地目送着林晧然远去,心里却是感慨万千。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国子监司业,亦是得以进入裕王府充当讲师,跟现任首辅还是师生关系,但仍然骄傲不起来。
在没有林晧然出现之前,他一直觉得最快捷的路线是在词臣路线上苦熬,这亦是无数前辈所走的路。只是林晧然的横空出世,却是谱写着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如今已经是高居户部尚书之上。
且跟着昔日声名狼藉的张璁不同,林晧然是靠着一项项功绩上位,特别是抛出“刁民策”后,其声名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跟着林晧然相比,他已然算不得天之骄子,不过是夜空中的一颗普通的繁星,更是感受到人生的一种挫败感。
林晧然自是照顾不到张居正的情绪,他现在心里头是想着户部的事务,想着如何替大明百姓和大明王朝做着实情。
他一个人很快来到了无逸殿的正门前,经过司值郎张四维的通禀,便是直接走进了首辅的值房。
铜炉中的檀香袅袅而起,房间内充斥着一股好闻的气味,墙上仍旧挂着“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词,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字幅。
身穿蟒袍的徐阶虽然身矮体瘦,但整个人显得威风凛凛,目光柔和地端坐在桌前,正在票拟着来自两京十三省的奏疏。
以一品十五年考满仍旧居于首辅位上,纵观整个大明朝,亦是区区几人才有此殊荣,令到他心里颇为得意。
“下官拜见元辅大人!”林晧然从外面进来后,显得规规矩矩地见礼道。
二人的地位正在悄然拉近,只是年纪和资历的关系,加上中间还有一个吴山,令到林晧然没有可能对徐阶的位置产生直接的威胁。
徐阶正在书写着票拟,只是听到林晧然的声音,却是当即停下了笔,表现出一份无可挑剔的亲和力道:“若愚,请坐!”说着,他给张四维递一个眼色道:“子维,给林尚书上茶!”
张四维当即恭敬地应了一声,便是准备出去给林晧然泡茶,不过临走前忍不住再瞥了这边一眼,心知林晧然此次是来者不善。
“元辅大人,这是户部整理的历年全国夏粮收入的表格,还请先行过目!”林晧然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便是直接递给徐阶道。
这个时代并没有表格一说,甚至普通的统筹都做得一塌糊涂。随着林晧然上任,户部的很多事情自然按着他的意图而行,亦是跟着他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这份表格将时间、品种、数量和增减进行一一分门别类,令人是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品类的征收具体情况。
现在的户部在林晧然的掌握之下,不仅是官吏更加的用心干活,亦是开始更加地追求做事的效率和方法。
徐阶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且还能稳当地坐在这里三年,自然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亦是有着他超乎常人的理解能力。
在看到这份册子新颖的图表之时,他先是微微一愣,接着抬头望了一眼林晧然,旋即却是感到一阵释然。
前阵子经历了“刁民册”的巨大冲击之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然是大大地增强,林晧然拿出再新奇的东西似乎一点都不足为奇。
徐阶看着这图表详细地列出历年的数据,看到嘉靖朝的税粮收入当真是逐年下降。原本这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感觉的判断,只是现在有着具体的数据对比,发现税粮下降的问题还真不容忽视。
过了一会,在看过数据对比后,他将册子轻轻地放下道:“若愚,若非你统计出具体的数据,当真想不到单是米粮一项,去年便已经比皇上登基元年少了五十万石!”
五十万石,这个数额看似不大,但广西一省的夏税粮亦是不过这个数而已。换而言之,嘉靖登基至今,等于是“丢”了一个广西省。
“元辅大人,大明税粮下滑的原因很多,但欠粮之事首当其冲,还望徐阶能够推行刁民册以治匿田抗税的豪绅!另外,朝廷用银益增,还请元辅大人能准许江浙试行改粮征银!”林晧然选择趁势打铁,当即表达来意地道。
现在他想要做的事情有两个:一是推行“刁民册”,二是江浙试行改粮征银,后者是他今天急迫找上徐阶的原因。
徐阶本以为林晧然是为“刁民册”而来,却看他的意思似乎更侧重于征粮改银,出于政治家的本能,自然是先要深思熟虑。
坐在他这个位置上,已然是要考虑得更多。却不说大明哪里有问题,便就要想办法进行解决,更多还是要权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得失。
就像当年的整顿盐政一事般,朝廷固然可以从盐商手里强行地夺取更多的盐税,严世藩和鄢懋卿亦是这么干了。
只是他们这么干的后果则是两淮的那帮盐商倒向了自己,而杨博和晋商亦是彻底地投向了自己这一边,而他所要做的不过是帮他们恢复旧制罢了。
现在他固然能够通过“刁民册”,亦能同意江浙试行改粮征银的方案,但他则是要考虑这两个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徐阶轻呷一口茶,却是不动声色地进行询问道:“大明正税征粮,此乃太祖所定的章程,今若是冒然改之,怕是有所不妥吧?”
“元辅大人,下官在地方为官多年,深知今官府向百姓征粮,多被吏员盘剥,而百姓押运税物颇为辛劳!若是朝廷能改粮征银,则可官民两便!”林晧然早就有了说辞,当即便是认真地劝说道。
徐阶将茶盏放了下来,却是轻轻地摇头道:“若愚,征粮从国初延用至今,若是冒然改之,恐会生变!百姓从事耕作故有收成,朝廷不征其作物而改征于银,岂不鼓励百姓用银乎?”
张四维送茶盏进来,只是听着二人的谈话的语气有些不对,显得有些是进退两难。
只是听着师相摆出这个理由,明显是提醒太祖时期禁民间金银交易的事,而大明的官方一直都在极力想要否认白银的地位。
“元辅大人,这些年官府的提编银等杂税,哪一样官府不是直接向百姓收银?”林晧然看着徐阶用这个托词,亦是直白地回应道。
这……
张四维硬着头皮走进值房,听着林晧然这个犀利的回应,不由得暗暗地咽了咽吐沫。
哪怕大明朝廷一直都想要否认白银的地位,而是希望百姓都乖乖地使用大明宝钞,但朝廷偏偏老向百姓征银,这无疑是大大的打脸行径。
徐阶的眉头不由得微微地蹙起,知道白银的事情确实不能成立,却是坚定反对地道:“话这般说亦没有错!只是杂税不是正税,若非是情非得已,正税轻易是改不得!”
“元辅大人,下官并非要全改,而是希望江浙先试行征粮改银,如广东试行开海一般。且今非昔比,实则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林晧然知道徐阶不可能轻易同意,却是一本正经地说道。
咦?非改不可?
张四维将茶盏轻轻地放在林晧然的面前,听到林晧然这个颇为离奇的言论,显得疑惑地望了一眼林晧然。
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司值郎,但一直都关注着朝廷形式的变化,更是清楚当前的局势,林晧然此言似乎是一派胡言。
徐阶比任何人都更能清楚当前朝局,十分确实林晧然这是一派胡言,便是微笑着反问道:“若愚,你怕是言过其实了吧?这正税征粮从国初延用至今,为何现在却是非改不可了呢?”
茶盏的热气仍在,茶香袅袅而起。
林晧然端起茶盏先是浅尝了一口热茶,这才一本正经地询问道:“元辅大人,可还记得去年制定的宗藩条例?”
宗藩条例?
张四维顾不得离开这里,当即便想起了这个事情。
由于韩王室大闹西安城,令到宗藩禄米的事情推到风头浪尖。从去年年初开始,朝廷围绕着新宗藩禄米章程几经波折,礼部右侍郎秦鸣雷亦是因此而失了圣誊。
在经过几个月的僵持后,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林晧然主持了重制宗藩禄米的事务。
虽然他提出颇有远见的“宗室卖籍”方案,但却没有被皇上所采纳,最终林晧然还是妥协地提交一个以削减宗藩禄米和抑制宗室人口增长为主的方案。
这个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藩的问题,亦是令到林晧然受人诟病,却是没有想到林晧然竟会突然提起这茬“糗事”。
徐阶充满疑惑地望着林晧然,自然是记得这个方案,亦是轻轻地点头地回应道:“记得,此事是由你一手操办,只是跟改粮征银有什么关联?”
“下官当时以为宗藩分散而居,每次运送禄米颇费周折,朝廷所负甚重,故而下官提议宗藩禄米改为部分粮改银。只是如此一来,朝廷每年需给宗亲发放几十万两计!”林晧然的眼睛望着徐阶,认真地解释道。
这……
张四维的眼睛顿时一瞪,显得难以置信地望向林晧然,却是没想到还会有这一茬。
徐阶亦是想起了这个事情,却是不动声色地反问道:“那亦用不着非要改粮征银吧?”
“朝廷应当因时制宜,改变相应的策略!宗藩的禄米每年需银以几十万计,今后只多不少,若是朝廷继续征粮,每年由粮折银难免有所损耗。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为大明万世之大计,下官以为正税改为征银乃大势所趋!”林晧然着眼于形势,显得一本正经地道。
檀香袅袅,这个值房安静异常。
徐阶静静地听着林晧然的话语,则是深深地望着林晧然。
如果在“刁民策”之前,他只以为事情仅是一个巧合。只是现在看来,从宗藩条例的时候,林晧然已经是埋下了引子,为着正税由粮改银埋下了一个大伏笔。
虽然不明白林晧然为何总是想要征银,但这其中定然不会如此的简单,必定是有更大的图谋。而林晧然正在步步为营,让整个大明王朝顺着他的意志而行。